顯示具有 攝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攝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7月9日 星期四

怎樣知道相片是太光還是太暗? Histogram!

相片太光/太暗?

無論是DC還是DSLR,大家有沒有試過在陽光底下看不清LCD上的相片,常常懷疑相片是否曝光不正確(太光/太暗)?

解決方法

d70_histogram


現在便讓我向大家介紹一個在Digital Photography內很重要和很方便的工具 - Histogram (中譯"直方圖")。對於初學習攝影的朋友來說這可算是一個很新和比較"技術"的東西吧,但其實一旦明白了箇中的意義便會發現它實在是好用了!現在便向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

在一個Histogram內,x-axis代表由暗至光的資訊,y-axis則代表該資訊的數量,以下是三種最常見的曝光情況:

  1. 過曝 (Overexposed)
    大部份資訊也偏向右邊,左邊基本上沒有任何資訊。
  2. 正常曝光 (Average)
    資訊很平均地分佈在左至右,中間的資訊比較多。
  3. 曝光不足 (Underexposed)
    大部份資訊也偏向左邊,右邊基本上沒有任何資訊。

點擊放大

例子

以下是一些例子,讓大家更清楚相片的曝光情況與histogram的關係:

under over


under-histo

曝光不足Underexposed


over-histo

過份曝光Overexposed

從上兩張圖片可以看出如果你拍攝一幅相片後發現Histogram有偏左(曝光不足)或偏右(過份曝光)的情況,那麼你最好作EV的加減(EV+/-)或調教一下你的快門光圈組合了。


正確Histogram的迷思

是否每一張相片也需要擁有或調較成正常曝光的histogram呢? 當然不是,就如之前 淺談白平衡 (White balance) - Part 2 一文內提過一樣,攝影講求的是技術和意境的配合,一張過曝或曝光不足的相片也能成為一張好相片,看看以下的例子:

pq-moon-thumb
moon-histo

很明顯這幅月光的相片是曝光不足(右邊完全沒有資訊)的,但這樣反而是拍攝者想帶出的效果。

tahoe-tree-in-fog-thumb
tree-fog-histo

而這幅雪地樹木的相片是過份曝光(左邊完全沒有資訊)的,但更能反映出雪地的效果。


結論

Histogram其實只是一個真實反映出相片暗位和光位的分佈情況,沒有對和錯的histogram,但當然,如果你希望拍攝出一個曝光正常的相 片(如旅行攝影,普通人像,正常的風景等等),histogram是非常有參考價值的,因此我建議大家拍攝後不要只看相片,也要多參考histogram 來瞭解不同的光圈、快門、ISO組合在不同環境下對曝光的影響,當然最重要的是可以確保相片有心目中"正確"的曝光吧!



來源:http://www.fotobeginner.com/103/introduction-to-photo-histogram/

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利用曝光補償(EV+/-)來輕易微調相片光暗

甚麼是曝光補償(Exposure Value - EV)?

現代相機的內置測光表已經十分準確,但有些時候測光表也會受到物件表面的影響而作出錯誤的判斷,最常見的情況便是:

  • 拍攝大面積的白色物件(例如婚紗) - 相機測光表會以為物件很光(誤判),所以調低曝光;
  • 拍攝大面積的黑色物件(例如畢業袍) - 相機測光表會以為物件很暗(誤判),所以調高曝光;

下圖是拍攝大面積白色物件的例子:

你拍攝的 ev-graysnow。

相機誤判導至太暗

你拍攝的 ev-whitesnow。

較曝光補償(+EV)後回覆正常

遇到這些情況我們便需要手動調較EV值來作補償,現在無論是普通DC還是DSLR也會包含這一功能,通常數值是由-2到+2(高級一點的相機更有+-3甚至5不等),如下圖:

你拍攝的 ev。


下面是一個由EV-2至EV+2的例子,好讓各位瞭解到EV值對曝光的影響:

你拍攝的 1。

EV-2

你拍攝的 2。

EV-1

你拍攝的 3。

EV 0

你拍攝的 4。

EV+1

你拍攝的 5。

EV+2

口訣

我剛剛識識EV補償的時候常常也弄不清甚麼情況需要+EV還是-EV,其實是有一個很容易記的口訣的:

**** 遇暗則暗(-EV),遇光則光(+EV) ****

這是因為遇到暗的物件相機會以為很暗而增加曝光,所以我們要調減EV來糾正,反之亦然。看完這篇簡單介紹後大家也可以試試不同的調整啊!



來源:http://www.fotobeginner.com/116/use-exposure-value-to-fine-tune-photo-brightness/



2009年7月5日 星期日

照片的形成 - 底片感光度(ISO)、光圈和快門速度

200607192012

不知道各位是否知道一張照片是怎麼形成的呢? 其實照片就是「讓底片嚗光,紀錄那一刻的光線」,所以有人說攝影就是「捕捉光和影」。那麼對於一個初學攝影的人,甚麼東西是必須要認識的呢? 答案便是嚗光鐵三角:底片感光度(ISO)、光圈(Aperture)快門速度(Shutter speed)


底片感光度(ISO)

在數碼相機還未流行前,攝影師用的是菲林(Flim),而菲林上通常也會有一個數值如 ISO50/ISO200/ISO1600等,其實這個數字便代表了底片的感光能力,數值越高,吸收光的能力越強,越適合在黑暗的環境下進行拍攝(但無論 感光能力多強也不能在"完全沒有光"下的環境拍攝!)。那麼甚麼時候應該用甚麼數值的感光底片(在數碼相機便是設定ISO為甚麼數值)呢? 其實在正常情況,ISO越高(感光能力越強),訊噪便越強,在相片比較暗的區域越是明顯,大家可以看看以下的例字 (Photos from dpreview.com):




iso80

ISO 80




iso100

ISO 100




iso200

ISO 200




iso400

ISO 400




iso1600

ISO 1600




iso3200

ISO 3200

透過以上的例子大家可以看到ISO 80低感光度的照片最為細緻平滑,而ISO 3200的照片便充滿訊噪了,所以ISO值並不是越高越好的。而甚麼時候要使用甚麼數值的ISO,還是待讀者也把以下的光圈和快門速度瞭解後再作解釋。


光圈(Aperture)

相信大家也知道"鏡頭"的樣子吧? 其實"光圈"便是"隱藏在鏡頭裡的一扇窗",試想像陽光很猛,窗的大小便能控制多少光線進入屋內,而"光圈"就是同一道理,用來控制多少光線進入相機,照射到底片上


快門速度 (Shutter speed)

快門速度就是打開"光圈"這一扇窗的時間,時間越長,能進入的光線越多;反之時間越短,能進入的光線越少。我們也可以想像一條水管,水龍頭開得越久,流出的水便越多。


結論

那麼究竟底片感光度(ISO)、光圈(Aperture) 和 快門速度(Shutter speed)怎能互相影響呢? 讓我們看看一個例子:比方說你要記錄10個單位的光線,那麼你可以用以下的方法:

  1. 用每秒吸1個單位的感光度 和 1個單位大的光圈,讓光圈開放10秒 (1 x 1 x 10 = 10)
  2. 用每秒吸2個單位的感光度 和 2個單位大的光圈,讓光圈開放2.5秒 (2 x 2 x 2.5 = 10)
  3. 用每秒吸100個單位的感光度 和 1個單位大的光圈,讓光圈開放0.1秒 (100 x 1 x 0.1 = 10)

從以上可見要吸收10個單位的光線其實可以有很多組合,而我們要因應情況的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的判斷 (不同的組合會有甚麼不同的結果請參考另文)。記得之前說過ISO值的選擇嗎? 看過此例子便應該知道例子1的訊噪會比例子3的少很多,但例子3便適合在黑暗的環境下使用了(因為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吸收更多的光線)。


來源:http://www.fotobeginner.com/25/introduction-to-iso-aperture-and-shutter-speed/

光圈與景深的關係

你的相機能拍出背景很矇的相片嗎?

很多朋友也曾經問我:你的相機能拍出背景很矇的相片嗎? 其實"背景很矇"這個現像稱為"景深"(Depth of Field),背景很矇的正確的說法是景深很淺而背景很清楚就是景深很深。而景深的深與淺與光圈的大小有直接的關係:



光圈越大,景深越淺 (能夠做到背景很矇)
光圈越小,景深越深(能夠做到背景很清楚)

大家看看以下三張圖:

你拍攝的 tut_dof_image1-f80。

光圈 f/8 (小光圈)

你拍攝的 tut_dof_image1-f56。

光圈 f/5.6 (中光圈)

你拍攝的 tut_dof_image1-f28。

光圈 f/2.8 (大光圈)

首先,我們來看看光圈值,其中一樣東西令初學者很迷惑的就是這個光圈值,怎麼明明f/8是"小光圈"而 f/2.8是"大光圈"呢? 技術上的東西我便不詳細說明了,總之記著:

數值越大,光圈越小
數值越小,光圈越大

以上3張圖我們可以看到對焦點是左上角的臉,光圈越小(f/8那張,記得數字大光圈小),後面的臉便越清楚;光圈越大(f/2.8那張,記得數字小 光圈大),後面的臉越矇。還有一點,對焦的位置也會影響景深的位置,若果f/2.8那張相的對焦點是第二張臉,那麼第1、3和4張臉便會變得矇而對焦那張 臉會保持清楚。

甚麼時候用甚麼光圈/景深?

這個沒有一定,完全因應你的需要而定,但通常風景照會使用深景深(因為想整個風景變得清楚銳利),而人像照便會使用淺景深(因為想人物在相中變得突出),但再次提醒一下,風景照也可以用淺景深來創作,人像照也可以用深景深,所以用那一種景深完全根據要求而定。

最後貼兩張圖給大家欣賞一下吧!

上圖風景照光圈小景深深;下圖人像照光圈大景深淺

你拍攝的 432181299_dad7332198。
你拍攝的 17a。



來源:http://www.fotobeginner.com/126/aperture-and-depth-of-field/

攝影必學:構圖之黃金分割

介紹過那麼多攝影器材的基本知識後,是時候談一下攝影技巧了。在攝影學中其中一項最重要的技巧便是構圖,而構圖理論中最重要的入門技巧便是黃金分割(Golden Ratio)了。

古老的黃金分割理論

你拍攝的 mona_lisa1-194x300。

其實黃金分割這個理論在古時候已經存在,是由古希臘人發明的一種幾何學公式,其主要表逹"和諧",因此應用在攝影學上後相片往往能令人感覺舒服、自然。達文西名畫"蒙羅麗莎的微笑"主角臉孔剛巧也符合黃金分割這個比例啊!


簡化之後的黃金分割

對於新手來說,簡化後的黃金分割理論更易瞭解和應用,現在便看看甚麼是簡化版黃金分剖:

你拍攝的 gd-1-300x225。

就是這樣簡單!其實簡化版的黃金分割便是一個九宮格,在一些相機中也可以調教成顯示這個九宮格,其實便是方便用家運用黃金分割的理論。請大家留意九宮格中間的那四點,我們只要把主角物件放在這四點中的其中一點便已經運用了黃金分割,相片會比把主角放在相片中間和諧得多,參考以下的相片:

你拍攝的 e4bd90e4bd90e69ca8e5b88c-220x300。

攝影師把相中主角的臉孔放置在右上角的交叉點上,符合黃金分割的比例,令相片看起來舒服和諧。

再看看以下的風景圖:

你拍攝的 bumeng4a-300x204。

相片的主角小屋大約被放在相片的左下角的交叉點上,也是符合黃金分割的一個例子。

結論

初學者很應該好好利用黃金分割的方法來拍攝相片,雖然不是每一張相片也應該用上這種技巧,但黃金分割確實是攝影、建築、藝術等最基本的知識之一,必須好好掌握和練習!

2009年6月27日 星期六

我該拍攝RAW還是JPG?

絕大部分的DSLR也能拍攝RAW和JPG格式的文件,那麼甚麼是RAW格式呢? RAW跟JPG有甚麼分別和好壞處呢? 我們應該利用RAW還是JPG來儲存相片呢? 讓我們好好瞭解一下!

RAW和JPG的分別

RAW格式文件基本上是一個沒有經任何圖像處理的原始檔案,它能原原本本的記錄了相機拍攝到的資訊,沒有因為圖像處理(如銳利化、增加色彩對比)和壓縮而做成資訊流失,但你需利用特別的軟件來開啟這些檔案。

另一種常用的格式便是JPG,相機會先根據使用者的設定來作一定的圖像處理,然後經過壓縮(程度因應相機內調較的相片質素而定)和保存相片。


為何要拍攝RAW?

RAW是一種專業攝影師常用的格式,因為它能原原本本的保存資訊,讓使用者能大幅度對相片進行後期製作,如調較白平衡、曝光程度、顏色對比等設定, 也特別適合新手補救拍攝失敗的相片,而且無論在後期製作上有甚麼改動,相片也能無損地回覆到最初狀態,不怕因意外儲存而損失相片。

[Updated on 15/5/2009]

RAW還有一個好處,例如Canon DPP軟件可以修正鏡頭失光、變型等,但JPEG便不能了,只可以調校曝光。

(感謝Jackywong的指導。)

JPG有甚麼優點?

JPG為一種非常普及的相片格式,差不多所有現代的數碼相機也能使用這個格式,絕大部分的電腦上也能開啟JPG檔案,使用者也可以隨意調較壓縮程度來保留畫質(最佳的JPG畫質跟RAW的非常接近),是一種十分方便的格式。

我該拍攝RAW還是JPG?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看看RAW格式有甚麼缺點:

  1. 因為RAW檔案需要保留所有細節和資訊,所以檔案size比JPG大很多,這樣儲存相片或把相片傳輸到電腦的時間便更長更久,需要的儲存容量也更多;
  2. RAW檔案需要使用特別的軟件來開啟,這樣一旦電腦沒有安裝軟件便沒法開啟檔案;
  3. 承上,一旦10年後那套特定的軟件沒法安裝,之前拍攝的相片便沒有辦法開啟;
  4. 於軟件開啟RAW的時間比較長,快的需要8、9秒,慢的可能要用上20也說不定;
  5. 不同的軟件有不同的方式去"演譯"RAW檔案,所以一個RAW文件在photoshop和Nikon Capture NX看可能會有所差別;
  6. 廠商售賣的專用軟件價錢不低。

清楚RAW的缺點以後,我們便可以看看那一個情況你應該選擇RAW和JPG:

  • 如果你需要拍攝大量的相片,你應該考慮使用JPG,因為其容量需求比較少和可以保留後製及把相片轉換為JPG的時間;
  • 如果你用作商業拍攝或喜歡後期製作,你應該使用RAW,該後製空間加大;
  • 如果你正進行旅行攝影,你可以考慮使用RAW或者RAW+JPG,因為旅行的地方可能沒法常常去,使用RAW讓你一旦拍攝失敗也有較大的機會補救;

後記

我自己平日作認真拍攝時大多數會拍攝RAW,但若果只是作snap shots或是朋友間拍照留念多數會使用高質量的JPG以節省後製的時間(當然拍攝時需留意曝光、白平衡等設定是否正確),去旅行當然拍攝RAW,但後製的時間會比較長了。

你拍攝的 raw21a。

其實現在Photoshop的功能很強大,對於JPG file也能經level或curve來調較曝光、白平衡、色彩對比等,當然如果需要作大幅度的調整RAW檔案還是比較適合的。



來源:http://www.fotobeginner.com/249/raw-vs-jpg/

活用相機的自動測光系統

你拍攝的 metering-300x199。

現在的DC功能很強,在全自動模式下能夠自動測出是在那個環境下拍攝,但DSLR的用家大多不使用全自動模式(Auto-mode),所以有需要手 動調較相機內的測光系統,而現階段最普及的測光模式有三種 - 矩陣測光 (Multi-Segment / Patten)、中央重點測光 (Center-weighted)和點測光 (Spot),讓我們瞭解一下這幾種測光模式的分別和用法。


矩陣測光(Nikon)/權衡式測光(Canon) (Multi-Segment / Patten)

你拍攝的 multi-segment-metering。

相機會估算所框取畫面中的光線分佈,然後依照人工智慧設定曝光組合,在這個模式通常會略去極光或極暗的區域(如太陽)以依其化區域作為曝光依據,讓畫面光線平均,現時的相機還會自動為極光的畫面作出曝光補償。通常拍攝一般風景snap shots時這個模式最為安全。

中央重點測光/中央權衡測光 (Center-weighted)

你拍攝的 center-weighted-metering。

相機會利用框取畫面中大部分區域的光量來測光,但會比較偏重框取畫面中間大約60%-80%的區域,這個模式在戶外人像拍攝或主體在畫面中間時多數能提供準確曝光。

點測光 (Spot)

你拍攝的 spot-metering。

在點測光模式下,相機只會測量極小區域的光量(大約取景器中間1%-5%的區域),所以能很準確地測出主體的正確曝光量,而測光的區域會根據已選擇的對焦點來決定(需鏡頭支援,否則會利用中間的對焦點),這個模式多應用在嚴重背光演唱會日出日落戶外人像拍攝需要特出主體的環境

看看利用點測光的效果:

你拍攝的 m1-300x223。

距陣測光

你拍攝的 m2-300x223。

在樹木上進行點測光

你拍攝的 m3-300x223。

在草上進行點測光

由以上的畫面可見如果主體是比較小又要其準確曝光我們便可以使用點測光。

結論

在不同的環境下不同的測光模式只是方便攝影師去獲取大約的曝光量,而且相機的測光系統也會受外邊環境影響(如雪地、黑色衣服)而出錯,所以很多時我們也需要作手動的曝光補償(參考利用曝光補償來輕易微調相片光暗一文)。攝影為一門藝術,沒有"絕對正確"的曝光,所以大家可以多利用以上的測光模式於不同的環境來測試,看看會有甚麼效果。多試多練習,終有一天你會發現各測光模式的用處!



來源:http://www.fotobeginner.com/392/metering-mode/

2009年6月22日 星期一

淺談白平衡

不知大家有沒有試過拍攝出來的相片黃黃的,或是顏色總是與實際的不大相同? 其實這就有可能是"白平衡"(White balance)設定錯誤了。

何為白平衡?

攝影就是記錄光線,而光線是由很多"顏色"來組成的,除了日光比較"白"之外,如光管、夕陽、燈泡等其實也是偏向某一種顏色的,這個可以用"色溫"(Color temperature)來表示:


color-temperature-3


從上圖可以看到,色溫越低,顏色便越"紅"(),色溫越高,顏色便越"藍"(),下表顯示各種情況下的色溫:

晴朗藍天 12,000 ~ 15,000 °K
日蔭下 10,000 °K
藍天白雲 8,000 ~ 10,000 °K
陰天 6,500 ~ 7,500 °K
日光型螢光燈 6,500 °K
日光 5,500 °K
電子閃光燈 5,500 °K
閃光燈泡 4,200 ~ 5,000 °K
早晨或下午陽光 4,000 ~ 5,000 °K
白色冷調螢光燈 4,500 °K
白色暖調螢光燈 3,500 °K
攝影棚燈光 3,400 °K
石英燈 3,300 °K
攝影棚燈光 3,200 °K
鎢絲燈泡 2,700 ~ 3,200 °K
黎明、黃昏 2,000 ~ 3,000 °K
燭光 1900 °K

"K"是"Kelvin" (絕對溫度),是量度色溫的單位。

如果我們拍攝的環境是充滿著暖光的(如在茶樓的黃色燈泡下),那麼我們的相片便會一片泛黃了,如果我們想相片裡白色的地方(這裡指在日光下看到的白 色)在黃燈下也變回白色,那麼我們便要把相機的白平衡設定為"燈泡",或是拿出一張白色的紙來告訴相機"你把這張紙的顏色當成白色吧"。

wb3a-2

可以看一下以下兩幅圖的比較:

mobile01-806b3273475a90e86a20fa970b524e31

mobile01-c25c3a3ce10bd34b0a3d622727c82f13

上面的那幅是用 "自動白平衡" 而下面的是調較後的白平衡,可以明顯看到上面的白色物件會變得偏黃而另一張的便正常多了。

但好照片是否必須一個"絕對正常"的白平衡呢? 怎樣在拍攝前和拍攝後調整照片的白平衡呢?

首先,甚麼元素會構成一幅好照片呢:

  1. 合適的曝光
    這裡指你控制相機的技術,能否於不同的環境下讓照片作合適的曝光,但留意一點是曝光不一定要"正確",因為有"意境"的元素影響。
  2. 意境
    意境就是你的照片想表逹的情感、東西,一幅沒有意境的照片是死的,沒有感情的,但反之一幅有主題、有話要說的照片往往更能夠震憾人心,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3. 構圖
    構圖就是照片內容構成的方法,主要分為前、中和後(背)景,還有一項初學者必須要知道的就是"黃金分割",善用它是令攝影技術進步的必然條件,關於構圖我會於另外的文章討論。

意境!意境!意境!

沒錯,一個正確的白平衡確能準確帶出當時的顏色,但這樣便可以嚴重影響了照片的意境和情感了!以下是一個例子:

圖1

圖1

圖2

圖2

圖1的佐々木希(blog)比較偏黃而圖2的便是正常的白平衡,雖然後者的白平衡才是正確的,但前者的偏黃效果卻令相片更有懷舊的氣氛來配合相片主角的服飾打扮。

因此,白平衡的設定是應該按照"意境"的需要來配合,當然,對於初學者來說怎樣設定心目中的白平衡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各位可以:

  1. 在正式拍攝之前先用不同的白平衡設定試影數張,看看那一種設定比較配合心目中的效果;
  2. 用1.的方法後再利用相機的RAW格式儲存相片,因為RAW格式是可以原原本本的儲存拍攝時的所有資訊(而JPG會因為壓縮而"破壞"相片的資訊),所以拍攝者可以利用編輯RAW的軟件來後期改變白平衡的設定,就像拍攝之前調較一樣;
  3. 利用相機的"自設白平衡"加上一些特定的白平衡調較咭來調整白平衡(有關這個題目請參考以後的文章)。

現在就拿起你的相機用不同的白平衡設定試試吧!



來源:http://www.fotobeginner.com/44/introduction-to-white-balance-part-1/

避免相片模糊的小技巧

很多初接觸攝影的朋友也會遇到相片模糊的情況,特別是在夜間或在燈光比較暗的環境下拍攝問題特別嚴重,究竟是甚麼原因導至相片不清晰呢? 有甚麼解決辦法呢? 讓我們逐一討論。

照片的形成

首先,讓我們重溫一下攝影最基本的知識,如果大家有看過我之前的文章(參考照片的形成一文),也應該知道一張相片的曝光主畏取決於3個元素 - 光圈(Aperture)、快門(Shutter Speed)和底片感光度(ISO),這3個元素的結合會組成不同的曝光量,而不同的環境下也應該用上不同的設定值來達成標準的曝光。


導至相片模糊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對焦錯誤,如果用上大光圈令景深淺時模糊特別明顯。

第二個原因是快門速度過慢,這次我著重討論這個最容易發生的情況。

快門 (Shutter) 就好像一扇窗, 其功用是藉著開合的時間來控制多少光線進入相機,快門越開得久,越多光線便相應進入,相片便越明亮,這個開合的時間便是快門速度(Shutter Speed)了。如果在一個光線不足的環境下拍攝,相機為了作出正確的曝光量便會延長快門開啟的時間以讓更多光線投射在底片(或感光元件)上。

那麼這個較慢的快門速度為甚麼對相片的清晰度有影響呢?

其原因主要有兩點:

  1. 拍攝者本身的問題:在手持拍攝時無可避免會有震動的發生,就算最厲害的攝影家也不能確保沒有手震發生,就因為這個天生人類的構造,快門越慢,晃動的問動便越嚴重;
  2. 被拍攝物件的問題:快門越慢便代表曝光時間越長,那麼如果在這個曝光的過程中被拍攝的物件有移動的情況,那麼相片便會留下"殘影",讓相片看起來不夠清晰,拍攝小孩或寵物時多會遇到這個情況;

解決辦法

sb800

辦法1:利用閃光燈
利用閃光燈增加光線的數量和強度。其中一個最容易的例子就是利用閃光燈,在閃光燈的有效範圍內其光線能足夠把物件照亮,那麼光圈不一定要 大,ISO值也不一定要高也能使快門速度保持在適當的數值。當然閃光燈的應用為一門比較高深的學問,對於入門者的使用技巧讓我另外撰文再討論。


t

辦法2:利用三腳架
避免手持拍攝,選擇一個穩固的三腳架能讓你使用慢快門又保持相片清晰。


200607192012

辦法3:調較光圈和ISO值

如果導至模糊的原因是因為快門太慢,那麼我們只要加快快門速度便可以了!記得之前提過讓相片正確曝光的元素(光圈、快門速度和ISO)嗎?

要提高快門速度之餘又要正確曝光,那麼:

  • 光圈要加大,讓同一時間更多光線進入;
  • 底片感光度(ISO)要提高,讓底片更易吸收光線;
  • 以上兩個情況同時進行。

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光圈的大小往往受制於鏡頭本身,而且光圈的加大會影響景深(參考光圈與景深的關係一文),而ISO值越高,訊噪(Noise)便會越嚴重,令相片不平滑,所以拍攝者應在調較時把這些元素一併考慮。


室內燈光的強弱?

人類的眼睛是一個十分精密和厲害的組織,因此對於室內的燈光照明如白熾燈(燈泡)和螢光燈(光管)等人眼也會覺得很光,以為光線很充足,但其實對於相機來說光線未必足夠,所以我們不能單靠肉眼去判斷,必須從相機的測光表去清楚知道快門是否過低令相片變得模糊。

安全快門

安全快門這個名稱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比較陌生,其實這代表"在一定的焦距下甚麼快門值會確保一般的手震不會影響相片曝光",其計算方法很簡單:

安全快門(秒) = 1 / 焦距(in mm)

例如你正使用50mm的焦距,那麼1/50秒便為之安全快門,在這個快門速度或以上一般手震不會影響曝光;又例如你正使用長焦距300mm的鏡頭,那麼你的安全快門必須至少為1/300秒了。但要留意對於正常人,安全快門應該不少於1/30秒的。

防震技術的幫助

現在的防震技術很先進(請參考光學防手震 vs 電子防手震一文),能夠讓使用者使用比安全快門低3-4級的速度來拍攝,無論對於攝影新手或資深攝影師也有很大幫助,所以購買相機/鏡頭時最好把這個元素併入考慮之列!



來源:http://www.fotobeginner.com/188/tips-to-prevent-blur-photo/



Random Post